三国异侠传(卷五)
第十章 旋乾转坤

邓芝奉召,即整衣而入,他走至宫门前,但见两行武士,威风凛凛,各执钢刀、大 斧、长剑,一直排列到殿上,邓芝从容一笑,在刀枪剑阵中穿行,来到殿前,又见大油 鼎,鼎内油沸,两旁武土怒目相向,十分可怕。 张昭喝道:“见了我主,为何不跪拜?” 邓芝傲然说道:“两国通使,须以礼相待,今以刀枪剑阵、沸油之鼎相迎,我岂会 拜此无礼之国主。” 邓芝继而大笑道:“不料堂堂吴候,一国之主,意畏我一介寒儒。” 孙权一听,不由动了真火,喝喝:“孤如何惧你?” 邓芝道:“既然不惧,为何怕我说话呢?” 孙权道:“孤知你奉孔明诡计,来说动孤与魏国之盟好! 因此不容你胡说八道。” 孙权见邓芝意志甚坚,不由欣喜道:“如先生之才,蜀国尚有多少人呢?” 邓芝叹道:“邓某微未之才,在蜀国多如沙石,岂敢以绝无仅有而自居。” 孙权终于欣然笑道:“孙亦正欲与蜀讲和,只是恐怕蜀主年轻识浅,未能全始全 终。” 邓芝慨然道:“与吴唇齿相依,乃蜀相孔明之意,但孔明在位一日,我敢保证蜀、 吴盟好必可保持。” 孙权大喜道:“难得孔明先生识大体顾全大局,孤有他作主,再无疑虑了!尊使返 国,请向孔明转达孤诚意。” 邓芝亦欣然道:“大王放心,我返国必向丞相转达吴国的盟和诚意。” 孙权大喜,下令罢酒款待邓芝,席间,孙权忽然问邓芝道:“若日后吴、蜀同心灭 魏,共得天下,由二主分治,岂不乐乎?” 邓芝一听,大笑道:“自古天无二日,世无二主。灭魏之后,也未知天命所归于谁! 但为人君者,各修政德;为臣者,各尽其忠;如此天下自可保太平,我愿亦足矣。” 孙权欣然笑道:“先生之意,果然甚诚!不似曹丕之奸诡!孤再无思虑,即派使者 入蜀,拜见蜀主,以结吴蜀长久盟好。” 第二天,孙权果然派出使者,入蜀拜见蜀主刘禅、丞相孔明,转达孙权修好结盟之 意。 孔明大喜,即安排好好款待东吴使者。东吴使者是大臣张温。他见后主刘禅年幼无 知,席间不晓答对,但悉向他敬酒作礼,心中不由有点轻视,面露冷笑。 张温的轻蔑神色,虽然一闪即逝,但岂能瞒过孔明的锐目?孔明心中微哼,即目视 在席间作陪的萧候仪。 萧候仪会意,即一跃而出,以丞相府侍从的身份,向刘禅朗声道:“主上!容小人 于席间献艺以博吴使一乐么?” 刘禅不懂答对,道:“一切但问丞相裁决。” 孔明微微一笑,道:“萧兄弟乃我的亲随,并非朝中之人,可以侍从身份献艺一乐, 未知尊使意下如何?” 张温听说是孔明的亲随,虽不敢轻慢,但亦并不以为意,随口说道:“但凭孔明先 生作主吧。” 孔明向萧候仪微一点头。 萧候仪即大声道:“亲兵听令!将我的青龙偃月刀捧出。”众亲兵领令,疾奔而出。 张温一听,神色不由一凛,暗道:闻说当今之世,只有关羽善使青龙偃月刀,但关 羽已去世多时,蜀国怎会有此骁将,能施展青龙偃月刀?莫非其中有诈么? 张温转念之际,四名亲兵,已抬出一柄大刀。张温一看,认得果然是青龙偃月刀, 心中不由又一凛,暗道:此刀据闻重八十二斤,只有关羽的神力,才可舞动自如,而此 人仅乃孔明的亲兵,竟有如此神力使此宝刀么? 萧候仪奉了孔明暗令,也不客气,决定施展他以自创猴拳九式结合而创的青龙偃月 刀法,令东吴使者张温慑服,同时亦令义兄关羽的威名重振。 只见他的青龙偃月刀法,施展舞动起来,十分威猛,在威猛中又带闪电般的灵捷。 一式“捕风捉影”快如电奔,一式“水中捞月”于无声处胜惊雷;一式“穿云裂石”, 却又有如刀劈华山,刀风啸啸,触体生寒。 张温是文官出身,被刀风袭上身来,竟一阵刺痛……他心中大骇,暗道:刀风已如 此厉害,若一刀劈来,我便有千百颗脑袋也挥落了!放眼吴国诸将,根本无人可与此人 匹敌,不料蜀国又出了一位神将关羽……张温对蜀国无人的轻慢,不由烟消云散,取而 代之的是充满慑怯敬畏。 张温十分恭敬的向后主刘禅拜退,又向孔明拜别。孔明亲自关张温上船,返回东吴。 张温见了孙权,向他说起席间所见,心有余悸的说:“此人仅是孔明的亲兵,却有 当年关羽之神勇……不,他比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呢。” 孙权素来甚畏关羽,一听便骇然说道:“此人到底是谁? 竟会使关羽的青龙偃月刀?” 老将徐盛恰好在场,他微一思忖,即骇然说道:“我知此人是谁……他便是当日随 关羽单刀赴会的勇士萧候仪。”接着,他将当日萧候仪在陆口,以绝顶神功,震慑东吴 诸将的事,呈报孙权。 孙权神色一变,惊而叹道:“蜀国竟有此将材……幸而孤依陆逊之意,与蜀国消除; 日怨结盟好,否则孤将寝食难安埃”自此,吴、蜀便结盟和好。而且在孔明和孙权、陆 逊等人的全力维持下,两国的盟约亦较为牢固。 而蜀国在刘备新丧,刘禅年幼,军心民心未定,又遭逢魏国司马懿策划的五路奇兵 攻蜀。在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孔明精妙的战略战术决策,终可将这一场大危机化解 了。蜀国动荡的政局,也终于初步稳定下来。 不过,吴、蜀通好,结下攻守同盟,吴国又不肯出兵攻蜀,不出陆逊所料,果然大 大的激怒了曹丕。 曹丕召集文武大臣,怒道:“孔明匹夫,安居成都,平朕五路奇兵,此皆东吴不肯 出兵攻蜀之故!如今吴、蜀又修好结盟,必有北图中原之意,朕决定先伐东吴……”此 时魏国文武大臣中,曹仁和贾诩均已先后去世,能征善战的宿将亦已年迈,魏国可用于 征战统军的人才并不太多。 侍中辛毗便出奏道:“陛下,中原之地,土广民稀,用兵未必有利。当前治国之计, 宜养兵屯田十年,足食足兵,然后出征,吴、蜀一举可破。” 曹丕近来的性子变得十分躁急,极欲尽快在他手上扫平天下,以成名副其实的天子 帝皇。因此他一听辛毗所奏,便怒斥道:“你胡说八道!如今吴、蜀结盟,早晚必攻中 原,若等待十年,中原早已不属朕之国土!”司马懿见曹丕躁急之状,心中不由微哼一 声,暗道:“曹丕帝命十分短促,我若不趁他在生之年,确立我的地位,曹丕一死,我 将寝食难安矣……他心中转念,出班奏道:“陛下既然欲伐吴,吴有长江天险,非船莫 渡,陛下御驾亲征,可备大小战船,从水路直取江东。” 曹丕见司马懿热心支持他亲征伐吴,十分高兴,当下即颁下令旨,调动大军三十万, 战船数百艘。又令曹真为前部先锋,率一班老将张辽、张郃、文聘、徐晃,先行出发。 曹丕亲作中军,令许褚为中军护卫,曹休为后军,刘华、蒋济为军中参谋,随前锋出动。 曹丕对司马懿越来越信任,此次出征,竟下旨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,成为丞相,镇 守洛阳都城,凡大小朝政,均由司马懿裁决。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、权力,又大大进一 步。 曹丕此次征代东吴,是从河南的蔡颖入淮河,直取东吴江苏的广陵郡,因此以水军 为主,陆军为副,东吴若被魏军攻取广陵,江东广大地域,便面临大军压境的不利形势。 司马懿所献直取广陵之计,的确十分狠辣。 魏国大军从蔡颖入淮河,直取江东广陵的军情,报入吴都武昌。 孙权大吃一惊,江东是吴国的根本,受魏军进击,的确非同小可。孙权立刻召集文 武大臣商议。大臣顾雍道:“主上既已与蜀国结盟,可立刻报知孔明,请他从汉中出兵, 攻取中原,则魏军必大为惊慌,迅速退军。同时选派大将,率大军屯于南徐,以抗击魏 军。” 孙权一听,即道:“孤即派人飞报孔明……但镇守南徐之将,却非用陆逊不可!否 则难挡曹丕亲征之凶猛势头埃”孙权情急之下,自然立刻便想起他心目中最信任的良将 陆逊来了。 但顾雍道:“陆将军镇守荆州,不可轻动。” 孙权道:“孤岂不知?但可惜眼下无人担此重任。” 孙权的话,却将一位东吴老将激怒,他从武班中一步跨出,高声道:“主公!放着 我等老将在,怎说朝中无大将?臣虽非上乘良将,但却敢统一军,抵当魏兵!若曹丕敢 渡江南犯,我必生擒!他若不敢渡江,我亦必杀其大半,令魏国不敢窥伺东吴。” 孙权见徐盛动气,知自己无意中使出的激将法起作用,不由大喜道:“徐将军愿守 江东,孤无忧矣。” 当下孙权即下旨,封徐盛为安东大将军,总督建业、南徐兵马。 徐盛领了军令,即点拔十万大军,北上南徐,布置防线,准备迎击魏军的渡江进攻。 徐盛正忙于部署防卫,孙权之侄(孙策的养子)孙韶,却挺身而出,向徐盛请战道: “大王委重任于将军,将军为何不及早调军,开赴江北,于淮南之地迎击魏军?若被曹 丕渡江。 只怕江东难于稳守。” 当时的形势,魏军由曹真统率的前锋,已沿淮河东下,逼近广陵,广陵的淮河南岸 三十里,便即徐盛镇守的南徐,淮河两岸均是平原地带,易于兵马运动,均可作迎击的 战常但若被魏军渡过淮河,东吴军便失了淮河天险之利,要击退魏军便比较困难了。因 此孙韶主张主动出击,抢个有利地形,比起徐盛的稳守的南徐的部署,虽稍微冒险,但 取胜的机会亦大于徐盛的部署。 不过徐盛却毕竟上了年纪,用兵变得十分谨慎。他一听,便断然说道:“魏军势大, 更有曹真、张辽、张郃等名将为先锋,不可渡江迎敌,固此举太危险!我军只可待其渡 江际,再用计破之。”徐盛的计谋,显然取自战国时代的兵渡其半而击之的屡例,自然 亦有其稳当之处。因此徐盛与孙韶之汁,各有所长,若是两者能结合,吴军取胜的机会 便大增了。” 可惜徐盛兴孙韶两将,却各持己见,互不相让,因此若非孙权的及时处理,吴军一 开始便陷入内部不和的险恶局面。 孙韶见徐盛不肯渡江迎敌,他血气方刚,又恃自己乃王族的身份,强硬的坚持道: “将军既不肯渡江迎敌,我自率所部三千兵马,渡江迎击魏军便了,我军熟悉广陵地势, 必可大破曹丕之军。” 徐盛依然坚决不同意,孙韶却坚持要渡江迎敌。徐盛不由大怒,喝孙韶道:“你如 此不听我军令,岂能统服诸将?来人!将他推出去斩了。” 武士不容孙韶辩说,推孙韶出辕门,便欲动刑,孙权却恰于此时赶到,他先喝退刀 斧手,释放孙韶。孙韶向孙权哭诉道:“侄儿长驻广陵,十分熟悉广陵地势,欲抢先渡 江迎敌,不料却被徐将军所阻!若被魏军渡过淮河,直入长江,则江东危矣。” 孙权令孙韶随他进帐。徐盛见状,便向孙权道:“孙韶傲慢无礼,不遵军令,当斩! 大王为甚赦免?” 孙权为舒缓两将的火气,含笑道:“徐将军于南徐部署防守,十分稳当;孙将军主 动出击,抢占有利地势,亦有进取之勇。这样吧,孤为你二人作主,将两计合而为一, 一面派孙韶渡江进击,以灭魏军的锐气;一面徐将军于南徐部署迎敌,待魏军半渡即行 痛击,未知徐将军以为如何呢?” 孙权不愧为征战数十年的君主,他比之曹操的用兵,当然稍有不如,但却远胜于曹 丕。他此时力主的攻守相辅相成之计,的确不失为取胜之道。 徐盛也不得不承认,孙权迎敌战术,十分得当。他终于同意,由孙韶率五千兵马, 抢先渡江,于淮河南岸一带埋伏。 又派丁奉率五千兵马接应孙韶。他自己则在南徐,遍立旌旗,布下了一个有虚有实 的迎敌阵势。 不久,曹真所统的前部大军,已开抵淮河北岸,在沿岸排列,准备渡江。 曹丕接曹真报告,说淮河南岸吴军陈地空无一人,便轻蔑的笑道:“此乃吴军之诡 计,朕往审察便知底细。” 于是曹丕下令他乘坐的旗舰驶到江岸,登上船楼,向南岸遥望,但见南岸果然空无 一人。曹丕并无主意,他问随军的参谋刘晔道:“可以渡江进击么?” 刘晔道:“兵法中虚虚实实,吴国见陛下大军已至,怎会不作防备?陛下不可轻率 冒进,且观察三、五日,谋定而后动”曹丕道:“卿言正合朕意。” 当晚,曹丕在旗舰上歇宿,他见江南一片漆黑,并无一丝灯火,反而自己这面,却 灯火辉煌,如同白画。便问身边的近臣道:“为河江东一片漆黑死寂呢?” 近臣道:“想必是陛下天威,吴兵闻风先逃了。” 曹丕不由得意的大笑,意气凤发。 不料第二天一早,曹丕突见淮河南岸一带,城楼高耸,连绵百里,城楼上刀枪剑林 立,在阳光下闪的生辉,极具森严气势。 曹丕不由大吃一惊,慌忙派人到前军探问,回报说南岸舟车连城,延绵百里,一夜 造就。曹丕接报,不由一阵胆寒,暗道:魏虽有武将千员,却无一可用之材!江南有此 能人,不易克取也……他心中不由已生退兵之意。 原来这是徐盛仿效孔明的疑兵之计,令人裹扎草人,穿上青衣,手执旌旗,立于假 城疑楼之上,魏兵见了这许多人马,岂会不生寒意? 曹丕心中正惊疑,江中忽地风浪大作,白浪滔天,曹丕的旗舰几乎倾覆,江水将曹 丕的龙袍打湿。幸得老将文聘,驾小舟来救,将曹丕载入港湾。 曹丕惊魂未定,忽有洛阳快马奔至,报说蜀国大将赵子龙,率兵出阳平关,直取中 原……曹丕早就闻悉赵子龙的名头,不由大骇,他也不及细思,立刻下令,全军速退, 以固守中原。 曹丕退军之际,在淮河北岸埋伏的孙韶剩势杀出,曹军溃退,死伤无数。 曹军沿淮河溃退,江上战船乱作一团。走了二三十里,忽然在南岸疾驶出无数火船, 衔人曹军战船中,登时燃起冲天大火,曹丕的战船亦着火燃烧。曹丕慌忙逃入小舟,驶 上北岸。 不料又有一队吴军杀到,截住曹丕的去路,正是吴将丁奉。张辽见曹丕危急,拍马 来迎战丁奉,被丁奉猛射一箭,射中张辽的腰部,张辽倒撞落马。丁奉驰近,却斩张辽, 却被许褚将张辽救走。魏军诸老将,保护曹丕,逃出生路。但魏军已死伤甚众,三十万 大军安全逃返中原的,只剩下一半不到。 张辽返回许昌后,不久亦箭伤不治而亡。曹丕此次征伐东吴,以惨败告终。 曹丕在刘备攻吴时,获悉刘备在山地连营百里,曾嘲笑刘备不知用兵,但曹丕自己, 亲征东吴,被吴军的疑兵之计,吓得自乱阵脚,不战而溃,曹丕自己也根本不晓用兵之 道。 不过,魏军在攻吴之时,孔明派赵子龙率军出阳平关,摆出进中原的姿态,令曹丕 胆寒,不得不退军,亦对吴军退敌起了甚大帮助。 经此一役,孙权亲身领略到吴、蜀结盟的好处,他与蜀国盟好之心便更加坚定,三 国鼎立的局面,也因此延续了一段颇长的岁月。 蜀国在夷陵的兵败后,军中舟船、器械、兵力,几乎丧失过半,元气大伤,处于一 种生死存亡的危急局面,孔明在此艰危时刻,受命辅攻,撑持危局,他的担子是十分沉 重的。 孔明洞悉时势,采取了一系列的救亡措施,他扶立刘禅,稳定了朝政;再以奇谋妙 计,初步平复了五路奇兵;更以大智大勇,与东吴修好,重新结为盟国,相互支持,这 对蜀国局势的稳定,起了极大的作用。当然对吴国亦十分有利,例如赵子龙甫出阳平关, 摆出北图中原的姿态,便逼得曹丕立刻从东吴撤退,吴国所受的魏国压力,因而也大大 减轻了。 不过,孔明亦深刻的认识到,蜀国此时根本已然无力北图中原,他当务之急,便是 要安定蜀国的后方,亦即川南——云南、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——南蛮王孟获。 孔明在获悉曹丕退军的消息,便立即派人召回赵子龙,而改调马超镇守阳平关。 赵子龙返成都,是夜来见孔明,询问孔明退军之意。孔明微笑道:“我军新创未复, 怎有力北图中原?我所以令你出关,不过是故作姿态,逼曹丕从东吴退兵而已,今曹丕 军已退,东吴必领略结盟好处,两家之盟,因此而大为巩固。我另有重任,不得不将子 龙你调回。” 赵子龙想了想,道:“义兄,莫非欲要定蜀川后方南蛮王孟获么?” 孔明微笑点点头道:“如今魏军新创,吴、蜀结盟,两者暂时皆不足虑。我正好趁 此良机,先行安定蜀川后方,以稳定局势,再图进龋”赵子龙道:“南蛮王盂获曾迸犯 蜀川,自该前去平定,但南蛮地势险恶,族人未加开化,今日平定,明日又反,蜀川将 无宁日,当以何计谋之?” 孔明点点头,神色转而肃然的说:“子龙所虑,的确如此! 因此此行须大智大勇之将为先锋,才可保我的安定后方大计成功……”孔明说时, 忽地有人接口道:“诸葛大哥,此行既然如此重要,小弟愿随军参与。”原来不知何时, 萧候仪、诸葛慧师兄妹二人,己悄然进入内堂,萧候仪听孔明向赵子龙解释,他便忍不 住接话。 孔明尚未有所表示,诸葛慧亦笑着道:“丞相二哥!你将我困在丞相府中,闷也将 我闷死了!既然候仪师哥要去,怎可缺了我诸葛慧的一份埃”赵子龙一听,未等孔明答 应,已呵呵笑道:“好啊!当日武夷山一聚,我等师兄弟妹许久未相处一堂了!义兄, 南蛮之行,不如便许他二人随军吧!有他二人贴身保护义兄,小弟便作前锋亦安心多 了。” 孔明深知,赵了龙欣然赞同萧候仪、诸葛慧师兄妹、二人随军,表面上是乐于师兄 妹辈同行,但内心中却是担心南蛮之地凶险,欲由他师兄妹二人贴身保护自己的安全。 孔明心中一热,他但感此生能与赵子龙这位大智大勇之将结拜,是他最大的安慰。 孔明又见军中能征善战的将领不多,马超、黄忠、严颜等又要留守蜀川,而且他亦 却让萧候仪多历战阵的历练,于是便欣然笑道:“好!萧兄弟和四妹,便随军一行吧…… 但在军中四妹不宜以女装打扮,快点选定衣物,改扮男装吧。”孔明十分细心,他就连 这一点细节亦考虑到了。 诸葛慧大喜,忙向赵子龙格格笑道:“多谢子龙哥哥……拜谢子龙哥哥。” 赵子龙笑道:“慧妹是义兄允准你随军,你多谢我什么呢?” 诸葛慧笑道:“虽然是二哥允准,但若非子龙哥哥代我求情,我那二哥哥从不偏私, 他怎会答应得如此爽快?因此须向子龙哥哥致谢埃”当下,孔明在丞相府内,便已商定 入南蛮平定后方的大计。他不再犹豫,决定第二天上朝,便向后主刘禅奏请出征。
上一页    下一页